欢迎来到美嘉,中外导师为您提供优质的留学服务!
美嘉全球: 美国 | 加拿大 | 澳洲 | 北京 | 其他城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留学规划 > 留学规划-英国

怎样才能成为媒体转型中贵的人才?

2014/10/20 16:53:27 标签:  来源:美嘉留学
导读: 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尽管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断被人唱衰,毕业生难找工作屡屡被报道,但猎寻到优秀的媒体行业人才却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难事。 在线咨询

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尽管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断被人唱衰,毕业生难找工作屡屡被报道,但猎寻到的媒体行业人才却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难事。


一方面,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薪资状况确实不怎么乐观,另一方面,当下以及未来,媒体行业都有着不小的人才缺口——不论是高端还是初级的职位,都存在部分岗位特别是新生岗位高薪难聘的情况。


这并不难理解。不管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何改变,我们始终有获取信息的需求,媒体依然在蓬勃发展。整个业态重建的大背景,造就了大量的机会,但同时也加剧了人才方面结构性的矛盾。


媒体业态重建:新变化,新需求


一年多以前,在香港浸会大学第五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中,来自纽约时报的Clifford J. Levy在谈调查性报道之余,也和我们交流了报社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和成果。作为报业的一面旗帜,纽约时报一直致力于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很多寄望于在这场大变革中得到新生的传统媒体而言,是重要的示范和信心来源。然而,今年五月,纽约时报一份引起媒体从业者关注的报告——New York Times Innovation Report 2014却坦承自己在新闻内容传递方面已落伍,并让我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传统报业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痛苦和挣扎。


事实上,纽约时报的反思不仅仅揭示了报业的困境,更证明了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将内容与经营分开的商业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的全面溃败。传统的媒体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因此产生了本质的改变。仍然以报业为例,招聘方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半遮半掩到光明正大,逐步提出对记者、编辑社交媒体应用、内容推广等方面技能的要求,已经破灭了记者、编辑一直以来对经营的超脱姿态。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并不局限于传统媒体或者说整个传媒行业,各行各业都在经历这种数字化变革,催生了大量全新的工作岗位。眼下较为常见和热门的新媒体领域数字营销岗位(如社会化营销),就是在新媒体模糊了企业市场部和销售部的边界、颠覆了市场营销内容与手段的背景下自然产生的需求。OMI(Online Marketing Institute)的数字营销人才调查报告显示,这一类型的岗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即使是在数字营销上先行一步的部分知名企业,亦有超过70%认为自己的数字营销团队存在短板,这些短板主要是来源于岗位人才素养要求的“系统更新”。


新媒体时代,你是被需要的吗?


笔者的工作与猎头相关,从这个行业的角度出发,对人才需求变化深刻的感受还是来自于薪资。不论是人才供需方面结构性的矛盾,还是用人方对不同人才“急需”程度,在薪酬都上有着非常直观的体现。


新媒体人才的缺口说明未来媒体行业应当存在不错的发展机会,那么为什么目前很多求职者觉得媒体行业没“钱途”呢?一个直接的原因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从业人员——以编辑、记者为代表的内容生产者(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门户网站)的收入和收入前景让他们逐渐失去了信心,特别是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坑爹”的是,新闻传媒教育恰恰是集中在内容生产领域的。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笔者的眼光也曾一直局限在内容环节。虽然笔者的老师是新闻传媒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笔者学习的内容也和大部分高校的传媒专业有所不同,比如全媒体技能的训练、关联知识的补充、对新技术的了解等等——但笔者对新媒体之“新”的认知和理解仍仅停留在了增加新媒体技能以促进内容生产的层面。


新闻传媒教育长久以来都十分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这一点笔者到现在也不否认。然而,在未来媒体更加看重价值的前提下,一个内容生产者,或者说一个单一的内容环节生产者,有多大的不可替代性呢?这样的人才对未来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有多重要?笔者的客户用薪酬告诉你:肯定没你想的那么重要。


简单粗暴地说,在传统媒体平台也罢,移植到互联网平台也好,单纯的内容生产类职位大多是低物质回报的。过去媒体行业尤其是传统媒体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固然是一方面,但总体上这类岗位的需求下降是更不可忽视的因素。从招聘者的角度来看,雇主不会花钱请无用或不好用的人,薪酬也许不能说明一切,但足以说明你是否被需要。旧有的媒体商业模式在土崩瓦解,若依然只具备单一的内容生产基因,你还会是被需要的人吗?


新媒体人才的必备技能


现在泛媒体行业热门的职位有哪些?新媒体的产品经理、技术开发、品牌运营和数字营销等。


拉勾网7月20日发布的《2014中国互联职场调查报告》中提到,技术岗位多,产品岗位具吸引力(薪酬有所体现)。香港今年年初亦有报道,RobertWalters《2014年薪酬趋势调查》指出,由于市场推广模式逐渐转换,具备数字营销技巧的从业员非常抢手,估计转工者可获1至2成薪金增幅。


这些职位强调的是什么样的技能?


首先是技术。更准确的说,是产品+技术的互联网思维。


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技术并不被媒体人才所看重。但新媒体的发展建立在技术之上。甚至可以说在推动媒体行业大变革的各种因素中,技术进步这个因素是重要的。眼下不仅仅是传统媒体,整个传统行业都在加速互联网化。那么在这场变革中,互联网思维为什么不可能成为新媒体人才重要的个人素养之一?


近期几个客户(包括某互联网巨头、以及转型中的某上市酒店集团)高薪招聘媒体人才,都对笔者明确提出了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要求,若兼有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经验则更佳。终得到客户青睐的候选人,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新闻传播专业出身。这和我们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僵化、课程设置集中在内容生产领域有莫大的关系。大学期间,笔者曾得到一个机会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交流,回想起来大的遗憾是在媒体融合的项目中接触到一款名为NearBuy的App,却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基于App平台的内容生产,忽视了App技术应用,以及这类技术在内容变现上的价值。不得不惭愧地说一句,彼时的笔者显然抓错了重点。这种内容与其他环节的割裂,正是欠缺新媒体素养的一种表现。


第二是经营的能力。


在过去,内容和运营是分开的,彼此相对独立,大家各管一方,互不干涉。如今却行不通了。纽约时报的创新报告自揭短处,表示在把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方面落伍,其实也就是内容生产者们在内容推广和变现环节的落后。新媒体人才不仅要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还要具备把价值变现的能力。复合型的营销能力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人人可以发声”的新媒体时代,被动的配合已经不能适应注意力经济状态下企业“一鸣惊人”的要求。某视频媒体公司招聘制片经理,以及某家纺集团招聘媒介公关经理,都要求人选具有品牌营销特别是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品牌营销能力。与之类似的,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关注求职者的社交网络,并不是去监控个人行为,而是观察其打造品牌的能力。新经济环境下媒体人才的猎寻,很难通过传统的渠道完成。虽然个人社会化平台的成功经验对企业而言有局限性,但仍然是体现候选人品牌意识、品牌管理技能的良好途径。这也是Linkedin之类社会化商务平台越来越受到中高端人才重视的原因之一。当然,social media并不是复合营销的全部。OMI的《数字营销人才报告》对人才缺口的一些统计,还反映了在数据、分析、移动应用等方面的技能需求。


传媒教育转型: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之症,早在多年以前就有众多学界业界的前辈把脉开药,遗憾的是疗效十分有限。传媒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但这个转型的过程充满彷徨。且不论高校制度的问题,新媒体发展速度太快、理论落后于实践,人才培养不匹配自然难以避免。“全媒体人才”的概念曾经热闹了一段时间,部分高校也为此调整了课程设置,其实在实践中大多只是过去内容生产那一套的线性延伸。但传媒教育改革仅增加新媒体技能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新媒体人才要求的。需要澄清的是,笔者并不是说内容不重要。内容没有失去价值,但内容的价值定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关键不是在精深上一条道走到黑,而是符合受众的需求——互联网思维、复合营销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这种匹配。


顺便提一句,除了前面说的,金融知识对新媒体人才也很重要。新媒体的发展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而这一块依靠的正是风险投资。媒体行业转型也意味着大量资本运作,所以未来金融会是媒体业的核心之一。掌握金融知识,不只是财经媒体或金融机构才有的需求。平心而论,至少在现阶段,完全寄望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行不通的。既然如此,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吧。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学习。一位刚刚毕业的传播学硕士朋友,近计划学习编程以帮助自己推进创业计划,在笔者看来,这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和借鉴的情。

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投稿,网络投稿文章美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果侵犯您得版权,请通知平台及时删除该文章。
分享:

美嘉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公众微信号 meijiaedu 相信专家的力量!

美嘉教育官方微博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官方微博美 嘉教育 相信专家的力量!
推荐顾问

王俪 咨询部经理[详细] 向她提问

高亚 规划部经理[详细] 向她提问

我们的承诺

专业度保证

专家人均  千人案例

海外服务

监护升学  贴心服务

7*24小时服务

追求质量  服务也是产品

系统互联

科技插翅膀  随时查进度

高端文书

名校申请  高端文书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2-2011 Naturelaw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88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