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Tsung-Dao Lee物理学奖(1957)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年轻的正教授。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高级职称。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杨振宁Chen-Ning Franklin Yang物理学奖(1957)西南联合大学学士硕士·芝加哥大学博士
杨振宁(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杨振宁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93)、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杨振宁于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他在1971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杨振宁的结发妻子是国民党将军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目前居于北京清华大学。
丁肇中Samuel C. C. Ting物理学奖(1976)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美国密西根大学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和物理博士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华裔美国人,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着名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父亲丁观海是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由于中国那时兵荒马乱,丁肇中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由于兴趣使然,他前往美国密西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ψ基本粒子。1976年,两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他用中文在颁奖典礼发表自己的演讲。虽然以前有华人获奖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没有用中文作演讲。在他的演讲中,他强调了实验工作和理论工作同样重要。
李远哲Yuan Tseh Lee化学奖(1986)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化学士,国立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组硕士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学士
李远哲(英文名:Yuan Tseh Lee,1936年11月19日-),台湾新竹市人,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以及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理学博士。是知名的化学家,1986年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获奖国籍为美国籍;李远哲的特别贡献在于将交叉分子束方法应用于研究一般化学反应。1994年1月15日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2006年10月19日卸任。
1936年11月19日生于台湾新竹。
1949年入新竹中学,是校网球队队员,并在学校乐团吹长号。
1955年保送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化学系。
1959年国立台湾大学学士毕业。
1959年入国立清华大学(新竹)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
1961年留清华担任助教一年。
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
1965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毕业。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学,在赫施巴赫教授处从事博士后研究。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佛兰克研究所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升为芝加哥大学副教授。
1972年返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
1973年1月升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莱分校,任化学系教授、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同年,成为美国公民。
1975年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 。
1979年获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数理组第十三届院士。
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986年获授美国科学奖章。
1986年与哈佛大学赫施巴赫教授及多伦多大学波兰奕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接替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97年6月14日,获颁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笃16世任命李远哲为宗座科学院院士。
朱棣文Steven Chu 物理学奖(1997)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主修物理和数学获加大伯克利物理学博士学位
1. 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首位担任美阁首长的诺贝尔奖得主。
2. 朱棣文的父亲1943年到美国,父母均就读MIT,母亲获MIT博士学位。
3. 1948年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当时父亲在华盛顿大学执教。
4. 随后父亲获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教授职务,朱棣文的大部分童年在纽约的花园市度过。
5. 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主修物理和数学。
6. 1976年获加大伯克利物理学博士学位。并获聘为伯克利的助理教授,随后前往贝尔实验室工作。
7. 1987年,在斯坦福大学教授物理学,后来成为物理系主任。
8. 朱棣文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与丁肇中后,第四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时年四十九岁。
9. 是继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后,第二位出任美阁首长的华人。
10.妻子简·朱,英国物理学家,生于英国威尔斯,任斯坦福大学助理校长兼招生办主任。
崔琦Daniel Chee Tsui物理学奖(1998)美国伊利诺州奥古坦娜学院主修数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崔琦(Daniel Chee Tsui,1939年2月28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宝丰,1951年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
1958年,崔琦入读美国伊利诺州奥古坦娜学院(***学院),主修数学。崔琦毕业后,他考进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并在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1968至198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与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从事固态物理的研究。1982年转任普林斯顿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至今。
1984年获得巴克莱奖(Buckely Prize),1992年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19届院士。1998年与罗伯特·B·劳克林及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以“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研究成果获奖。高行健(1940年1月4日-),中国剧作家、小说家、画家、导演,1980年代末前往欧洲,现为法国公民。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
美嘉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公众微信号 meijiaedu 相信专家的力量!美嘉教育官方微博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官方微博美 嘉教育 相信专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