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MIT(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大一新生中,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孩,Morgan。她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就离开父母、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所中学就读。
我的学校没有奥林匹克的培训,也没有特好的师资,而我却能以一个单纯喜爱科学的、平凡人的身份进入MIT。我希望对MIT有梦想的学生,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当别人做一百分努力,你就做一百二十分;当别人把你的梦想当笑话,你就埋头苦干,记得永远跟老师有良好互动并不断追求知识。——Morgan
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赢得奥赛或者具有奇特天赋的人才能进入MIT,比如本书附录中的汪建华、王泰然等同学。而事实上,有不少像Morgan这样天赋平凡却意志坚定、为梦想而不懈努力的学生都跻身进入了常春藤名校。
上高中时Morgan喜欢浏览MIT的录取博客,里面有一篇文章是关于MIT建议学生参加的暑期项目(Summer Program)。她申请并参加了其中一个Summer Science Program(暑期科学项目,简称SSP)。
SSP对我来说是一种震撼,35个学生里面,大家几乎都是全校名,很多人都到实验室做研究,有些人是西洋棋手,有人在10年级就拿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铜牌、(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文学竞赛,有些人是(全大的粒子加速器LHS)的研究员等。
老实说,我一直是很没有信心的人,也从来都不觉得自己很强或聪明,可是跟那些学生相处一个多月之后,突然发现大家其实都是平凡的,的共同点就是很爱科学,很爱思考,很努力。
SSP的课程很重,教授每天做的就是把大学及研究生程度的数学、物理、天文、宇宙学以快速度塞进我们的脑子里。我们每天晚上都围在宿舍二楼的会议厅一边狂解题,一边谈自己的理想及我们梦想的大学。还没去SSP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可能只能去州立学校,因为几乎是全校同学去的地方,我从来都没有妄想过更好的学校。而在会议厅的大方桌上,大家讨论的都是Harvard,MIT,CalTech(加州理工), Stanford(斯坦福),Princeton(普林斯顿),Yale(耶鲁)等学校。我记得自己当时很坦白地跟那群朋友说,我总觉得自己一定进不去那些学校。我还记得他们跟我摆摆手,说我真爱说笑,我一定是进那些学校的学生。当时我觉得他们对我的激励真大,觉得如果他们可以做得到并且要去实践,为什么我不可以呢?
除了这个激励之外,SSP逼着我挑战自己的极限,在后一周以整周共3小时的睡眠,写完一个预测行星轨道的程序,然后每周牺牲好几晚的睡眠观测刚刚被发现的supernova(超新星,我跟其他3个队友是全前几个观测到SN2008a的人)。来美国后,我发现跟老师有频繁且良好的互动非常重要。我跟教授要求做课程之外的supernova观测研究时,在餐桌上能问教授们多少问题我就会问多少问题,因为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阐述和分析永远比教科书好。然后更重要的是作业不论多困难,管它是研究生的题目还是疯狂的宇宙学计算,我一定要做超乎标准的表现,比如解出全班没人能解出的数学题之类的。这是那个教授对我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后来那个教授帮SSP班里的11个学员写推荐信到MIT,因为Morgan在研究上跟教授有更多的交流,为她写的推荐信跟别人都不一样,更加突出。
闯进MIT的Morgan无疑是一个很的学生,她具有多方面的品质,比如经常浏览MIT的录取博客和论坛开拓自己的眼界、深入地探索和学习数理知识、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脚踏实地一步步接近目标等;但她之所以能够实现梦想,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她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原本比她强很多的“牛人”。如果不离开台湾去美国读书,她很难有机会参加MIT支持的暑期科学项目;如果不参加暑期科学项目,她不会接触到那些在国际奥赛中摘金夺银的天才们,更不会觉得他们“平凡”;这些“平凡”的强者给了她无限信心,再加上暑期科学项目中MIT的教授那封言辞丰满而独特的推荐信,直接把她送进了MIT。
暑期科学项目是一个为期6周的暑期寄宿项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州拥有授课地点,并由MIT提供支持。每个授课点每次招收36名学生,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完整的天文学研究课题—— 根据他们的观察、测量和程序运算来确定一颗行星的轨道。课程期间还会穿插短途旅行和各种讲座。从1959年开始已经有150名SSP的学员成功进入了MIT。
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录取为大一新生的北京女孩林乔,和Morgan类似的经历。她曾就读于北京市一所很普通的中学,没有过任何竞赛的经历。但她阳光、乐观,热衷于篮球比赛,在高二的暑假参加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暑期课程,授课的一位教授居然是诺贝尔奖得主!那是一个古怪的老头,教学要求极其严格。林乔在和教授接触的一个月间,“学到的东西比过去3年还要多”。林乔进这个暑期班时是全班录取学生的后一名,但是到课程结束的时候,她是成绩好的一个(A-)。由于林乔的SAT成绩并不出众,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录取委员会在犹豫是否要录取林乔时,那个古怪的“诺贝尔”老头路过招生办公室,特意和录取委员会聊了一下他对林乔的印象。这成为压垮招生委员会心理防线的“后一根稻草”,不久之后,录取的佳音飘然而至。
Morgan和林乔都是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她们在进入麻省理工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前,都是对常春藤院校顶礼膜拜、倍感神秘的。但在求学的道路上所遇到的“贵人”—— 的同学和教授,给他们的前途带来了非常有利的影响。这些“贵人”不仅能够分享他们的眼界和经历,而且在不知不觉间让人感到更加自信、勇于挑战。
美嘉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公众微信号 meijiaedu 相信专家的力量!美嘉教育官方微博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官方微博美 嘉教育 相信专家的力量!